我校陈利娟校友接受《重庆晨报》及我校校报专访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27日 10:04 | 浏览次数:

“80后”人大代表陈利娟:

从大学走进村子,要学的东西太多

■ 她是一名大学生村官,今年23岁■她是重庆年龄最小的人大代表■她是我校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毕业生

陈利娟与村民在一起

丰都县大学生村官QQ群,几乎每天都会闪动:分散在各个镇村的大学生村官们,在这里交流工作生活,闲暇之余还互相调侃八卦……

陈利娟是其中之一,她是丰都县许明寺镇培观村的村委会主任助理,也是新当选的市四届人大代表。但同时,她也是市四届人大代表中年龄最小的,是名“80后”。

回 乡

许明寺镇是丰都县最北边的乡镇之一。从县城驱车前往,沿途要绕许多盘山路,车程至少一个半小时。

陈利娟工作的培观村,离镇上还有6公里。

当市里报社的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坐在村委会办公室忙着写村院坝修建申报材料。她留着一头乌黑长发,白皙的脸上戴着一副黑框眼镜,透着一股浓浓的学生味儿。

“利娟来后,村上的材料基本都是她在弄。她学东西快,人也勤快。”村委会主任孙春芳看着比自己孩子还小的陈利娟,赞不绝口。在她眼中,陈利娟还是个“娃娃”。

去年夏天,从重庆工商大学毕业后,老家在丰都十直镇的陈利娟报考了丰都县村官,被分到了培观村,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

“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最开始还是很兴奋。”但没多久,陈利娟的兴奋感便被打回原地,“支书和主任带我走访农家,上门给农户调解纠纷,要从头开始学的东西太多了。”

去年7月5日到培观村至今,陈利娟已当了半年多的村官。通过走访,她看到了村里的一些孤寡老人生活过得艰苦,她就去读惠民政策相关书籍和文件,希望通过一些政策帮到这些老人。

这半年多,陈利娟还掌握了哪个季节该种哪样作物和蔬菜,掌握了以前从未接触过的惠民政策,把村上的农村书屋打理得井井有条……

选 举

“我们培观村有三宝,肉牛、油米和高山西瓜。”为了推销培观的农业产品,去年丰都举行肉牛峰会、村官QQ群招募会务志愿者时,陈利娟报了名。她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了解丰都县发展的产业,另一个就是去推销培观村的三宝。

由于踏实又很吃得苦,陈利娟的工作得到村里和镇上领导、同事们的肯定。陈利娟自己也没想到,今年选举全市人大代表时,村委会把她推荐到镇上,镇上再推荐到县上,层层推荐后,最后通过选民投票,她成了新一届的全市人大代表。

陈利娟坦言,知道自己当选市人大代表后,她心里没啥底,甚至有点儿蒙。

“既然当选了,肯定要努力做一个称职的人大代表。”说这话时,陈利娟脸上透露着坚定和执着。

报社记者到来后,告诉她是年龄最小的市人大代表时,她有点惊讶。

补 课

陈利娟说,当她得知自己当选之后,开始“恶补”履职知识。

在她随身携带的一个袋子里,装着“重庆市人大代表履职手册”、“中共十八大报告全文摘要”等手册和材料,每天一有空,她便会拿出来学习,“我现在已经了解到了作为一名人大代表的职责是什么了。”

“职责是什么?”记者问道。

“我的理解是,作为来自农村的基层的人大代表,我要收集村民们的诉求,然后把他们的诉求带到会上。”陈利娟总结,自己就是要把基层的声音带到市人代会上。

除了恶补相关知识外,陈利娟还经常给“老”人大代表们打电话取经,“问一问开会的程序,要注意的一些会议细节等,当代表第一年,我想我更多的是学习。”

除了这些,陈利娟想到会上有代表发言环节,她也会利用工作之外的时间浏览网页,看网友们对“十八大”报告的评论,了解其它城市两会的新闻,还有重庆前几届两会的媒体报道,关注热点话题,增长关于两会的相关知识。

调 研

1月,陈利娟和丰都县人大代表群体在当地先后进行了多次现场调研。她去了养殖场、现代农业基地、学校、医院、高速公路路口等地实地走访,收集丰都县农业、工业、教育、文体、卫生、交通、医疗等多个方面的群众建议,为提交议案做准备。

“通过实地调研,我得知现在农村青壮劳力大多都外出打工,家里剩的都是妇女、老人和孩子,我希望政府加大产业发展扶持,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产业,吸引民工回到农村创业。”陈利娟说了自己建议的初步想法。

陈利娟说,她还有一个建议,希望政府部门能对高海拔地区交通道路修建加大扶持力度。她说,培观村海拔650—880米,以前村里不通公路时,村民们种的西瓜和农产品都运不出去,现在有了路,大家出行方便了,农产品也出得去了。“重庆市高海拔地区贫困村还很多,如果路通了,村民们致富也有了盼头。”

(原载《重庆晨报》,本网转发时有删改)

对话陈利娟——

“我在农村不孤独”

□ 记者 王世华 刘娴

我们是通过QQ联系上陈利娟的。提交了添加好友申请,隔了一天之后才有了回音。得知是母校的师生前来“拜访”,她显得有些高兴。对于成为年龄最小的人大代表一事,她十分谦虚地连连说道:我没有什么事迹啊。但我们认为,作为村官中的佼佼者,她的经历或者想法值得广大师生尤其是今届毕业生进一步了解。说明此番来意之后,她欣然同意了我们的采访。

由于条件有限,我们的采访也通过QQ进行。校报记者准备了一大堆问题,但当提问提纲发过去之后,那边就没有了音讯。

又过了一天余,由于等着发稿,记者拨通陈利娟的电话,那边传来一个甜美的声音——“王老师好!”毕恭毕敬的语气中饱含歉意,“不好意思,我现在找不到地方上网,大多数问题都遵照回答了,还有一些问题没有来得及回答……如果急着用,我最迟晚上找个地方上网发给您!”

这番不太顺利的采访经历,给我们的直观感觉是:陈利娟是一个十分忙碌的村官,或者是一个勤勉的人大代表。

当天晚上,文稿如约而至。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文字中的陈利娟要比电话中的陈利娟成熟得多,好比一个是人大代表,而另一个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应该说,仅半年光景,她就完成了这两个身份的成功转变。这从她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理性可以看出。

以下是我们采访的主要内容。

“村官”陈利娟:我喜欢这个职业

记者:你认为大学四年给你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陈利娟:我在大学里学的是电子信息工程,这跟现在的工作没有多大关系。我觉得大学四年给我最重要的东西是学习知识的方法和怎样为人处事。

记者:毕业时为什么要选择报考村官?

陈利娟:我考村官的目的主要是想充分发挥自己所长,更好地为家乡的乡亲们服务,以实现自身的价值。考的村官离家近,可以经常回家看父母。同时,村官收入稳定、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地位也是吸引我报考村官的原因之一。

记者:你的父母支持你的这个选择么?毕竟十年寒窗不容易,毕业了又回到农村,大多数家庭是不会同意的。

陈利娟:我的父母比较开明,对于我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没有什么要求,只要我自己喜欢就行。

记者:你如何看待村官这个职业?

陈利娟:村官是履行国家公务的人员,代表着国家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工作。村官在国家政府机构运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有位杨姓博士作了形象比喻:老百姓像是坐车的人,而村官则像司机,既要懂技术,还得认路,判断方向,把一车的人带好,别掉沟里。

记者:到农村工作之后,心理落差有多大?工作有压力么?

陈利娟:工作环境与想象是有点差距,有过短暂的失落和迷茫,但我一点儿也不后悔。既来之,则安之;既安之,则爱之;既爱之,则强之。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总不得法,许多工作不知道如何开展,踏入完全陌生的生活领域和工作领域,自己又没有什么工作经验和阅历,总是怕自己的能力不足而让乡亲们失望。

记者:你那么年轻,村民会听取你的意见吗?

陈利娟:其实乡亲们很纯朴,只要耐心地真心帮助他们,他们会感动的。

记者:有人说农村是一片热土,但也有人说农村基本没有剩下几个人了,孤独得很。你的感受如何?

陈利娟:到基层工作,平时需要做的事情很纷繁复杂,还比较充实,其实这是心态问题,调整好了心态就不会感到孤独。

记者:你向往大城市生活么?

陈利娟:大学生活是在大城市度过,刚开始回乡还是有点不习惯,其实各有各的好,乡里的业余生活比较单一,更容易静下心来学习。

记者:作为村官,你认为最值得去做的事情是什么?

陈利娟:更快地致富奔小康是乡亲们最大的期盼,所以我觉得最值得去做的事是带领乡亲们致富。

“代表”陈利娟:我的工作得到了认同

记者:你成为了重庆市年龄最小的人大代表,是什么让你获得了这个机会?

陈利娟:我觉得是平时的工作和所付出的努力得到了选民们和组织的认同。

记者:得知被选上了人大代表时,有没有给自己庆祝一下?

陈利娟:其实当时并没有怎么高兴,更多的是感觉到了责任。除了身边的一两个人知道这事情外,同学和朋友都不知道我被选为了人大代表。

记者:当上人大代表之后,有没有单位或者企业主动邀请你去工作?

陈利娟:没有。我是来自基层的农民代表,如果职位发生变化,或许我就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了。

记者:作为来自农村的人大代表,你认为哪些问题最能代表农民的心声,现在农村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

陈利娟:关系着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较为乡亲们关注。农村最突出的问题是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少,特别是离城镇较远的农村更突出,好的经济发展思路实践起来难度越来越大,国家扶持的项目实施难,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乡亲们生产积极性不高。

“学姐”陈利娟:要理性对待就业问题

记者:你怎么看待大学毕业生的考研热、考公务员热?

陈利娟:要理性对待就业问题。如何选择,要看学弟学妹们的价值观了。当然,如果能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事业很好地结合起来,那是最好的。此外,要看这个职业能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专业知识。

记者:对即将考村官的毕业生,你有何建议?

陈利娟:农村工作的确很锻炼人。

记者:谢谢你接受我们的访谈!

陈利娟:谢谢大家关心!

上一条:我校校友会荣获“2012年度先进市级教育社会团体、基金会”荣誉称号 下一条:重庆大学生原创微视频大赛启动仪式在我校举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