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昔抚今,忆峥嵘岁月,感慨万千 求是创新,展工商新貌,凯歌高进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22日 11:18 | 浏览次数:

 

来源:科技开发总公司 张贤明

责任编辑:陈绍富学生助编:张彩霞

更新时间:2010年6月12日

 

追昔抚今,忆峥嵘岁月,感慨万千

求是创新,展工商新貌,凯歌高进

 

□张贤明(重庆工商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总经理 教授)

 

2010年6月6日,由原渝州大学和原重庆商学院合并的重庆工商大学正式挂牌成立已8周年了。8年时光荏苒,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科学研究、交流合作等各方面工作飞速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此时此刻,作为有着37年“校龄”的我,感慨万千,追溯老教师们口口相传的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重庆机器制造学校(简称“机制校”)的创建,追溯我曾经学习、工作过的重庆第二机器制造工业学校(简称“二机校”),追溯渝州大学与二机校合并后的再创业,建校的峥嵘岁月,恍若昨日,倍感亲切。

1952年11月,经原西南局第一书记邓小平同志批准,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成立重庆机电工业学校。1953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机械工业部(简称“一机部”)、高等教育部指示,对原重庆机电工业学校、成都机器工业学校、四川省万县工业学校、四川省五通桥工业学校等四所学校合并成立重庆机器工业学校。1953年11月,一机部选址重庆机电工业学校所在的重庆市沙坪坝区井口镇先锋街,重庆机器工业学校更名为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重庆机器制造学校。

后来由于四川省工业发展的需要,一机部将学校转交给四川省重工业厅,1958年9月学校改名为重庆第二机器制造工业学校。1959年,学校因工作出色,成为中等专业学校的全国红旗单位,游文俊校长代表学校参加全国“群英会”,受到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表彰,此时二机校已基本具备升为大专院校的条件,铸造、机器制造两个专业于1959年、1960年连续两年招收了大专生。但是随之而来的三年自然灾害让二机校升级的计划搁浅,1961年,为了响应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政策,学校不得不压缩在校学生500人,1962年没有招生。1963年至1965年招生后,又遭遇文化大革命,1966年没有招生。1970年11月,根据重庆市机械局的指示,撤销了重庆第二机器制造工业学校,分配完所有学生后,270多名教职工也被分配到中小学、工厂、农村,直至1972年,二机校才恢复办学。

1975年经四川省委、重庆市委同意,省重工业厅将二机校和重庆磨床厂作为一个单位下放给重庆市,由重庆市统一领导和管理。1976年,一机部拟将二机校建成“四川重型机械学院”,并通过国家计委对招生规模、专业设置、建设经费等做了详细规划,但由于四川省委的不同意见,二机校升为大专院校的计划再次受挫。

1978年10月,为了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重庆市委成立渝州大学,为解决渝州大学校址问题,1981年,重庆市委市府决定将二机校与渝州大学合并,二机校于1982年停止招生,1986年撤销建制。改革开放,春风破土,万物蓬发,百家争鸣,我们的母校在历经曲折的发展历程后,终于踏上了新的征程。

2001年5月,重庆市府同意渝州大学和重庆商学院合并组建重庆工商大学。2002年1月,教育部同意渝州大学和重庆商学院合并筹建重庆工商大学。2002年6月6日,重庆工商大学举行了挂牌仪式,揭开了一个崭新大学继往开来、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岁月如河,其流汤汤,韶华易逝,两鬓染霜。我已从1973年进校就读的懵懂少年成为服务教育事业30余载、已过天命之年的老教育工作者。回想自己成长的足迹,回想每一点小小的成绩,都与母校优良传统和严谨学风的熏陶分不开。

机制校、二机校的许多领导都是曾经久经沙场或解放前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的老红军、老干部,他们忠诚于党的事业,发扬革命军队的传统,本着求真务实的作风,在艰苦的条件下创办学校,以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肩负重任,不辱使命,他们既严格管理又平易近人,和广大教职工同甘共苦,带领师生披荆斩棘,为学校的奠基、发展、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

作为领导部门的一机部也一直高度重视学校的发展,在那个各方面条件都很艰苦的年代,克服资金、物资匮乏的困难,为学校购置了不少进口设备,有的仪器甚至是西南地区独家所有,即使后来为了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将学校下放省、市级部门,一机部始终关注、支持着学校的发展。

1952年“四校合并”时,绝大多数外地教师离乡背井举家搬迁到重庆,更有不少教师告别家人只身来校,由于工作繁忙、经济条件制约,几年都没回过家。时值解放初期,教师们的文化水平也参差不齐,比学赶帮超、自学成才、精炼业务在教师队伍中蔚然成风,80%的教师都被学校先后送往全国各高校进行业务培训,一支朝气蓬勃、奋发砥砺、勤奋耕耘、孜孜不倦的教师队伍迅速成长起来。教师们严格按照学校提倡的六个“认真”(认真备课、认真授课、认真出题、认真实验实习、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答疑)严谨治学,为了一节课,备课一星期,反复试讲,反复打磨,他们是严谨学风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他们将人生中最宝贵的年华无私奉献给了学校,将毕生的心血倾注给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

学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开门办学,积极培养全面发展、理论联系实际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在校学生人数最多时达到2400多人,共有48个班级,大礼堂、体育用品保管室等都改建成了教室,学校同时还为工厂、机关、军转干部开办了各类技术培训班。我记得在校学习期间,老师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在经过两年的刻苦学习、训练后,由于基础扎实,1975年毕业前我到綦江农机厂实习时,就开始独立设计组合机床。由我独立设计的四轮拖拉机的七轴组合镗床的近百张生产图纸在车间转化为一批批拖拉机,这些图纸沿用多年。

坚强有力、作风扎实的领导班子,规范健全、管理有序的组织机构,甘于奉献、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先进高效、设施齐备的实验实习条件,全面发展、技术过硬的优秀学生,让机制校誉满省内外,成为全国七所重点中专之一。一流的教学质量,坚实的办学基础,优良的社会反应让学校走进了“群英会”的大会堂,这是当时四川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唯一单位,不仅让教育、机械工业的同行们钦佩不已,更是让师生们为母校感到由衷的自豪。

学校发展前行的道路上结出了累累硕果,也充满了曲折和坎坷。三年自然灾害、十年动乱,让学校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磨难,“迭逢艰难不却步,历经险阻终向前”。三年自然灾害,师生们开荒种地,自给自足,还将多余的蔬菜送给兄弟院校。十年动乱,学生停学、教师解散,断断续续地招生,但是教学质量的生命线从未中断。机制校、二机校30多年的办学历程,培养学生1万多名,不仅有工程技术人员,还有政治思想工作者,为社会主义各条战线培养了骨干力量,为中等教育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抚今追昔,58载峥嵘岁月弹指一挥间。从1952年机械校的始创到58年二机校的延续;从1978年渝州大学的成立到1981年两校合并;从2002年渝(渝州大学)、商(商学院)的成功联姻到如今重庆工商大学的跨越式发展,母校已历经58年风雨历程。58年栉风沐雨,58年求索不辍,工商人前行的历史与发展的阔步始终与务实创新、振兴重庆之路紧紧相伴。在58年办学历程中,重庆工商大学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形成了鲜明的办学风格和办学特色,铸就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工商人“牢记使命、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操,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办学理念,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敬业思想,海纳百川、包容开放的协作意识和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这些宝贵精神财富,是重庆工商大学历经风雨、成长壮大的重要支撑,是重庆工商大学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步览校园,处处可见镌刻在巨石之上,实际却深深烙印在我们心底的八个字:“厚德博学、求是创新”,朴实而深邃的校训恰似重庆工商大学精神的写照,伴随着一辈又一辈辛勤园丁奋斗的足迹,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成长的步伐,更激励着每一位工商人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顽强拼搏、不懈奋斗。

白驹过隙,光阴如梭,风雨兼程,春华秋实。58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已经即将迈入古稀之年,但对于一个文理兼修、前景无限、欲跻身西南地区一流大学之列的高等学府来说,却仅仅是一段奋进的序曲……。“58年”是一段成功的节点、吉祥的预示,昭示着站在新的起点,展望未来,奋发进取,再接再厉,必将续写新时代辉煌的新篇章!“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无论是曾经机械校的老教员,还是才进校的新教师,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我们都是心手相牵的工商人。

嘉陵江水绕故园,峥嵘岁月染青丝;五十八载风雨路,创业激情犹还在。在母校正在筹办校庆之际,在万千学子欢聚一堂,共襄盛举、共享荣光之时,让我们牢记催人奋进的校训、重温光辉卓越的历史、抒发抚今追昔的感慨、聆听荡气回肠的赞歌。从今日刻苦勤学、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到战斗在各行各业上的骨干精英,再到雪染双鬓的专家学者,我们倍感工商人英才辈出、群贤荟萃,我们看到了文脉相承、青蓝相继、永葆生机的不竭动力。

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关键时期。借着推进西部大开发、重庆直辖大发展和建设统筹城乡试验区的东风,重庆工商大学也迎来了历史发展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新契机。在路漫道远、任重务艰的前行路上,我们必须树立“海纳百川、涵盖乾坤”的宏伟气魄,追求“崇尚学术、探求真理”的崇高境界,心怀“教育为先、培育栋梁”的赤子豪情,秉承“厚德博学、求是创新”的严谨校训,保持“缓进则退、不进则亡”的危机意识,遵循“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教学原则,发扬“自强不息,拼搏奉献”的创新精神,进一步广聚各方名师,攻研高端科技,精育天下英才。我们坚信,秉承优良传统和创新精神的重庆工商大学一定能乘势而上,在顺应和引领之间,步履更加矫健;在激情和理性之间,魅力更加突出;在坚守和创新之间,自信更加彰显,必将成为教育改革的弄潮儿、教育创新的排头兵、教育发展的生力军,为重庆大发展、城乡大统筹、工商大兴旺作出积极的新贡献!

 

 

下图:1978年8月13日,二机校游文俊校长(二排右26)出席全国机械工业学大庆会议与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合影





 

 

 

 

 




 

上一条:永怀感恩之心 下一条:法学院95级校友姚建龙教授返母校举办学术讲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