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金子总会发光——访1992级校友屈明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22日 11:16 | 浏览次数:

Introduction【简介】 □记者 王祥 游春媛


屈明,男,1992年毕业于渝州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前身)体育教育专业。全国体育骨干教师,重庆市高中教师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专家组成员,重庆市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教育部《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修订组专家组成员。现任重庆九龙坡区教师进修学院体育教研员兼任学院行政办公室主任,区体育艺术活动中心主任。获市级奖励8次,全国奖励3次,多次被评为市优秀教研员、市先进体育工作者。


刚打开车门,一身运动装打扮的屈明学长就出现在了面前,“方老师好,”见到与我们同行的、自己当年的导师,屈明学长一下就迎了上去,“您怎么也来了,真是受宠若惊啊。”简单的寒暄之后,我们来到了屈明学长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宁静致远”的国画,它高挂于办公桌正前方的墙上。屈明学长说他之所以把它挂在最容易看见的位置,是想用此画来时刻提醒自己:工作不可浮躁。

难忘师生情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

回忆起大学生活,屈明学长感慨万千,“我们当年的条件可没有现在好,学校那时连块像样的操场也没有。”屈明学长说,但尽管硬件设施不好,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却依旧不减,每天跟着老师训练,屈明学长记忆最深刻的老师就是方老师。“方老师那时要求太严格了,老是‘折磨’我们。”屈明学长笑着说,但他现在却很感谢方老师,因为方老师是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要求对待。“当时他住的还是单身宿舍,基本上每个周末都会叫几个同学去他那儿打打牙祭。”屈明学长说,当时方老师住的地方很狭小,去的人又多,就只能把桌子搬到走廊上,大家围着桌子,没有足够的凳子,“就这样蹲着把饭给解决了”。屈明学长刚毕业时,由于工作不太顺利,又在当地人生地不熟,“一有什么烦心事儿,就想到给方老师打电话诉说一下。”如今,屈明学长已人到中年,但生活中遇到烦心事儿后,依然会给方老师打电话,“方老师不仅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朋友,就像一位老大哥一样,看护着我们成长。”屈明学长动情地说。

一聊到大学生活,屈明学长的声音似乎一下子提高了好几个分贝。“太精彩了,好怀念啊!”当时学校正在推广第七套广播体操,作为体育系学生,屈明学长和班上的很多同学都被指派到其他系去教广播操,“给我们每个人指定了一个系,让我们去教,在教的过程中认识了很多朋友,”屈明学长说,每次早上全校做早操,主席台上领操的总有他,虽然冬天寒风嗖嗖,但却在增强心理素质方面获益匪浅。屈明学长还回忆了他们当时打篮球时的场景,“刚开始只是系里各个班之间打,渐渐地扩散到了全校,但其他系每次都打不过我们,所以我们后来只好改当裁判,不打了。”屈明学长说,当裁判的日子,让他有机会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自己得到了不少锻炼。

屈明学长的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除了热爱各项体育活动,他还是校报的通讯员,负责系里的通讯稿,“现在我的专业理论功底,就是当通讯员时练起来的,”屈明学长笑道,他还很喜欢音乐,架子鼓、吉他都不在话下,他们组织的乐队曾多次给舞会伴奏,“乐队当时在学校还是蛮有名气的”。而每到不训练的周末,屈明学长就会和兄弟们去嘉陵江边捉螃蟹,晚上把“战利品”送到食堂,“给食堂一点加工费,就能美餐一顿。”

是金子总会发光

大学毕业,屈明学长被分配到了綦江四中。綦江四中是一所乡镇中学,条件十分艰苦。屈明学长在当地举目无亲,平时和学生们相处倒还不觉得,但一到周末,孤单和寂寞就频频袭来。屈明学长曾是当界的优秀毕业生,毕业总评成绩位列系里第一,系里让他留校,但他却把机会让给了一个女同学。面对当时的环境,“说实话,还是有点情绪,”屈明学长说,“但方老师的一句‘是金子到哪儿都会发光的’让我心情平静了下来。”屈明学长从此更加积极投身到教学工作中去:一年下来,他成了学校的团委书记,没过多久又被提拔为德育主任,他的教学、工作经验更是在全县范围内被推广。在綦江四中工作期间,由于屈明学长教学成绩突出,得到了一次宝贵的机会——担任綦江县体育艺术节的总指挥,这次艺术节的成功,让更多的人认识了屈明学长,也正因为这次艺术节的成功,让屈明学长得到了綦江县唯一一个参加市级体育干部培训班的资格。

后来,九龙坡区教师进修学院面向全国公招,屈明学长以优异的成绩被录用,陆续担任了九龙坡区教师进修学院体育教研员、学院行政办公室主任、区体育艺术活动中心主任,负责全区体育老师的培训和体育教学改革,“从我手上还是走出了几个校长”,屈明学长笑道。当谈到这18年的教学、工作经历时,屈明学长说:“在母校学到的东西,给我的帮助最大。”体育专业的学生一向被人先入为主地认为不适合搞研究,但屈明学长却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向世人证明: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屈明学长凭借大学时练就的文字功底和对体育事业的热爱,加上导师曲宗湖(原教育部体艺卫司副司长)的悉心指导,渐渐在体育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主持了国家“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体育课程管理与开发的实验研究》,担任了多项市级课题的主研工作,并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十多篇论文,共计50余万字(含论著)面世。而屈明学长在九龙坡区倡导的改革——将体育老师接受技能检验的年龄从35岁提高到50岁更是受到各方好评,并有望在全市推广,“体育老师不同于其他文化课老师,如果他的技能不过关,给学生示范时动作就不规范,会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屈明学长解释道。

在綦江四中工作期间,虽然屈明学长的教学、工作任务繁重,但他每个月都订两本读物:一本《读者》,一本《当代》。“虽然因为订书花去不少钱,但我觉得体育老师也应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这是一辈子的工作。”时至今日,我们仍能在屈明学长的办公室看到厚厚的一摞《读者》和《当代》。

吃苦耐劳 做“十”字型人才

“和我们当年比起来,你们还是少了些吃苦耐劳的精神。”谈到对学弟学妹们的寄语时,屈明学长说。屈明学长平时的工作之一就是负责青年教师的选拔和培训,“许多刚大学毕业的青年教师来培训时认为自己很优秀,不肯吃苦,这样是不行的。”屈明学长说,要想别人发现自己的价值,自己首先就得多吃苦,多学东西,让自己真正“强”起来,“成功自然就会找上你”。谈到如何成才的问题时,屈明学长说,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也应广泛涉猎,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视野更加广阔,成长为一名“十”字型的人才,“做到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这样才有利于长远发展”。

【记者后记】

尽管大学学的是体育专业,但屈明学长的身上却少有体育人的粗犷,更多的是作为一名科研人的严谨与务实。屈明学长曾坦言,不管在行政道路上走多远,体育教学与科研才是他的最终“饭碗”,是绝不能丢的东西,18年的教育系统工作经历并未打磨掉屈明学长的热情,反而使他更加热爱体育。虽已毕业近20年,但屈明学长仍常常回母校,有时回来打打球,有时回来探望曾经教过自己的老师,用他的话讲这叫“常回家看看”。

上一条:我若不安 ——访1990级校友彭明勇 下一条:点点滴滴总关——访1988级校友贾小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