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Introduce【简介】 □记者 何琼 黄新超
李珮,女,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渝州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前身)中文系(现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专业。曾任新华社重庆分社对外记者,新华社重庆分社副总编辑,2001年晋升新华社高级记者。2004年进入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任教授,现任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西南政法大学世界与中国议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重庆市“五个一”批专家。
在见到李珮院长之前,我们偶然遇到了她教过的一个学生,她见我们有些紧张,便说到:“李老师蛮亲切的,就像一个知心大姐。”怀着期待与不安,我们终于在西南政法大学全球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办公室见到了李珮院长,她真诚的笑容,给这寒冬增添了几分温暖。在这里,她与我们分享了她与新闻的故事。
因为梦想,所以追逐
1982年9月,进入渝州大学中文系首届新闻班的李珮开始了她充实而又美丽的大学生活,就在这里,她与新闻结缘。
“那时考大学很难,升学率大概只有3%,所以大家很珍惜学习机会。老师推荐的书一定会看,布置的作业从来没想过不完成,也从不逃课。大学四年,生活紧凑、丰富而美丽。”记忆中,每天早上图书馆挤满了晨读的同学,晚上,图书馆门外等着开门的学生挤了一层又一层,“在大学,最辛苦的事就是占座位了。”那时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的学习生活看似枯燥,却是当时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
作为重庆市属大学首届新闻专业,当时她所在的班只招录了30名学生,男女各半。大家都知道自已将来要从事党报、党刊工作,所以对自已的要求都特别严格,除了抓好学习,还努力培养自已其他方面的能力。作为校学生会副主席的李珮,就曾乐此不疲地带领大家搞文体活动,组织各种晚会、各类比赛、出墙报办报纸等等工作。她说,那时大学学风淳朴,同学们经常传看的都是自已的新作,散文、诗歌、小说……。在渝大的四年,李珮用勤奋的学习,扎实地为自已未来的记者梦奠基。
毕业时,李珮的成绩单上有这样的显示:近30门功课,平均成绩91分。她每学期都得奖学金,是年级第一个党员,被评为重庆市“优秀学生干部”。
一直准备做电视记者的她,一次偶然的机会,知道了重庆有新华社的驻渝机构,她毅然做了一个在当时不可思议的举动:拿着自已在重庆电视台实习时拍摄的记录片,到新华社重庆支社毛遂自荐。她告诉我们,因为自己不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又是一名女生,差点被淘汰。但经过了几轮面试和当时新华社派人到学校考察后,对她敢于独闯新华社之举,形成共识:具备记者的职业素养。就这样,李珮跨进了国家通讯社的大门,做了一名新华社对外记者,从此开始她长达18年的记者生涯,在我国对外宣传前线,向世界传播中国。
“把青春献给新闻媒体事业”
18年媒体从业经历,李珮有说不完的酸甜苦辣。
“采访经历记忆最深刻的是每年的‘两会’报道。‘两会’报道对记者的要求很高,你必须关注当下所有热点、难点,要做很多前期采访,还要站在高的视角出思想。”1997年重庆直辖,李珮已是第三次参加全国“两会”报道,在半个月里发了71条稿件,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她说,每次“两会”报道后,自已都要大病一场,但采写功力也会得到新的提升。
漫长的记者生涯,使李珮至今保留着当记者的习惯:电话24小时处于开机状态,说话做事雷厉风行,喜欢挑战性的工作,做事注意细节。
尽管当记者很累,但是李珮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她喜欢这份工作,“做记者我会感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每天接触新的人、新的事,让你不断去思考,去充实自己的人生。”
1998年,李珮成为新华社重庆分社副总编,从记者转变为指挥记者采访的人,做策划、每个节假日值班、连续一季度签发稿件,压力比当记者更大。
1997年,因业绩突出,李珮破格晋升为新华社主任记者;2001年,又晋升为新华社高级记者,那一年,她才36岁,在业界,算是屈指可数的最年轻的高级记者了。
在记者岗位13年,又在领导岗位5年,李珮实践着她进入新华社时的誓言:把青春献给党的新闻事业,脚踏实地做一个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对外记者。
“把成熟的经验献给新闻教育事业”
一次华丽的转身,李珮进入了高校。
2004年,教育世家的李珮从新闻业界迈入到学界,加盟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过去的一切归于零。业界的很多成果在学界难以得到承认,她就从零起步,开始在三尺讲台上拉开自已新的人生序幕。
“我在新华社带实习生时候发现,我国新闻教育‘两张皮’现象很严重,媒体需要的人才高校培养不了,高校培养的又是媒体不需要的人”。“作为从实务界进入高校的老师,我们有责任改变这种状况。40岁以前,我把青春献给了新闻媒体事业;40岁以后,我要把我成熟的经验献给新闻教育事业”。
李珮开始寻找大学教育的规律,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自已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融入大学课堂。把自己的课堂设置成一个个采访场景,“我们会模拟新闻发布会,让学生扮成各媒体的记者。我们又把学校每年的校运会当成奥运会,带着学生进行网络直播,解答学生在采编写中遇到的疑难。这样已经持续了七届,已成为西政第二课堂的特色了。”
不过,这种活跃的教学氛围并不等于随意,李珮可是出了名的严格。她专门为迟到学生安排了“迟到席”,“如果在学校老师都不严格要求你,等社会来教训你,那代价也太高了。”
2009年,李珮成为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掌门人,是西政历史上迄今为止的唯一女院长。她开始了一系列的创新之举: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更名为“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提出“中国立场 全球视野 崇尚拙朴 匪敢巧华”的办学理念等。
心系母校,寄语后浪
“每所大学都应有自己的定位,然后朝着这个定位去办学。重庆工商大学的定位应该是金融经济,尤其是区域研究这块,是工商大学的强项。”
李珮对母校充满了信心,“重庆工商大学后劲非常大,有很多方面走在了重庆其他高校的前面。这些年来工商大学的发展很快,尤其是区域研究方面。服务于地方,成为地方政治经济建设的智囊,这些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同时,她提出工商大学的传媒教育也应该以经济新闻为办学特色,“我们的新闻学院与母校新闻学院是非常友好的姊妹学院,我们可以共同分享资源,共同携手进步。”
对在校的大学生,李珮认为我们首先要摆脱高中的思想,要享受思想的自由。不能轻信,不要怕困难,要有自己的思想。“现在的学生的创新思维很强,我们很鼓励大家创新,要让他们独立去思考,去锤炼自己的人格。”
同时,李珮认为当代大学生应该立大志,并要为了这个志向脚踏实地地做事。“‘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这句话并非口号式的,现在什么都全球化了,我们要有国际视野,要走向全球,这与中国的大国地位与经济崛起是紧密相连的。有了大的理想,还要做好每一件小事,因为细节会决定成败。”
记者感悟:
一想她到是新闻界的专家,我们难免有些许紧张。走进她办公室时,正好有一学生找她办事,看到她们之间像朋友一样的交谈,我们一下子就完全放松了。她温暖的笑透露出了和蔼与亲切,但并没减弱她作为“女强人”的干练与气质。像听了一堂精彩的讲座,我们仿佛看到了她记者生涯里的酸甜苦辣、教育生涯中的苦苦探索,让我们这些准新闻人受益匪浅。她把青春献给新闻业界,把成熟的经验献给新闻学界,只因她对新闻事业爱得深沉。
上一条:知识成就梦想——访1983级校友伍强 下一条:只管耕耘 不问收获——访1986届校友秦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