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防事业添辉——访我校1956级校友宋伦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24日 11:17 | 浏览次数:

□记者王祥

【简介】宋伦,男,高级工程师,1956年毕业于重庆第一机器制造学校(重庆工商大学前身)工具专业304班。1959年2月调入核工部国营二二一厂,参与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研制生产工作,1983年获国家民委、劳动人事部、中国科协授予的“少数民族地区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85年获“核工业部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的“定心弦摆径向孔加工新技术”四等发明奖。

大学是一座熔炉,既可以炼就正品也可此炼就次品,甚至是废品和危险品。而宋伦,正是重庆工商大学这座大熔炉里炼就的一大正品,一个用自己一生为光辉国防事业添加注脚的正品。

忆往昔峥嵘岁月

1954年,宋伦学长从泸州化工学校机械班调整到重庆井口一机部重庆第一机器制造学校学习,专业编班为工具三0四班。据宋伦学长回忆,那时的条件很艰苦,因为“新教学楼还在开山平地的修建中”,教室只能由废弃钢厂的平房办公室稍加修整后充当;足球场和400米的环形跑道也是用开山的渣石在大深沟上铺整起来。他回忆说,新教学大楼与当时市中心的重庆大会堂是同期开工、同时完工的,远远看着,教学楼与其他建筑相比“就像宫殿”,一踏上它的楼顶,“就可以听见嘉陵江上的号子声”。

宋伦学长说,当时对他们来说没有寒暑假,因为一到放假他们就得留在学校做课程实习,还要去工厂进行生产实习,“綦江汽配厂和昆明机床厂把我们的吃住安排得非常周全,对我们去实习也是大开绿灯,这些经历让我后来的工作受益匪浅。”辛苦的学习、实习之余,宋伦学长也会带领同学们去“休息一番”。班委之一的他喜欢组织同学们野游(即郊游):在离学校约2公里的树林里,同学们一边吃着从家里带来的花生、蚕豆,一边唱歌,“有独唱,也有8人女生合唱。”宋伦学长说,平时大家都忙于学习,很少有时间能让全班聚在一起,“大家玩得开心,不仅能增进相互的友谊,还能增强学习信心。”除了野游外,宋伦学长还组织同学们植树造林,在教室前后种了几十棵树,“09年5月,我们56级校友会回到井口一机校,看见我们当年种的小树都已经长成约40厘米粗的参天大树,大伙都很高兴。”

充实的岁月总是走得很快,转眼间宋伦学长到了毕业的日子,但他们的毕业课题却不像我们现在这么简单。“我们毕业课题是一种刀具的设计”,宋伦学长说,刀具设计指定是要大量生产,因此,选出一、二工序的切削用量、各工序时间、规划工段或车间、编制管理人员和工人、成本核算都要与市场价格相比较。“要比市场价格低,课题才算合格”,他说。他们的毕业论文也依此而做,工序流程卡、工装设计、工段或车间平面布置图,全部资料装订成册,厚度可达3~4cm;最后,学校还会请相关工厂的工程师组成课题答辩评定委员会,对学生逐个逐条进行询问答辩,“得3分以上才为合格。”

为国防事业倾尽一生

1959年2月,宋伦学长从武汉锅炉厂调到核工部国营二二一厂,工作地点在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的青海省高寒地区,住的是帐篷,吃的是黑面(青稞面),工作、生活非常艰苦。他和同事们一起,怀揣一颗为国争光的拳拳之心,积极参与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研制生产工作中去。从参加两弹研制生产的工作开始,宋伦学长就积极参与研制小型核试验装置的制造加工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全体同事的刻苦学习、钻研和埋头苦干,他们终于成功完成了精度高、几何尺寸要求准确的大型球体加工制造;之后,宋伦学长又积极参加了正式研制、生产核弹零部件的加工制造。最终,他们生产的零部件与总装配合较好,满足了整体装配的要求。“两弹”试验成功后,他没有休息片刻,又带领科室技术人员加入到“二炮”组织的“两弹”空运装置的研制生产中,并最终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1985年,这是宋伦学长调入二二一厂的第26个年头。由于在核事业研制上的突出贡献,国营二二一厂宣传部特地发表了文章《为我国国防事业添辉——宋伦同志先进事迹介绍》,以表彰他对国防事业的贡献。在二二一厂工作期间,宋伦学长取得的成绩瀚若星河:61年到65年间,为了使原513车间早日投产,他自己设计、研制成功用于大立车上加工产品刀架和产品表面滚压工具,解决了产品加工和滚压产品表面达▽7的加工方法,为厂里节省了20多万元的设备购买费;76年到77年,为满足产品生产需要,他两次改进某产品后支架加工工艺,使其既适应于批生产的流水作业,又便于检验测量,同时还保证了产品质量――合格率达98%以上,如按每小时5元计算,此举为国家节省6万多元;65年以前,吊具上钢丝绳接头都是采用编接方法,生产效率低,工人操作劳动强度大,为解决这一问题,他和有关同志引入并改进了钢丝绳接头成形工艺,使工效提高了10倍,后来又进一步研究,使工效提高了50倍;78年,他成功设计研制出撞块式手动压力机、弯管压紧装置等设备,大大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提高工效3倍以上……勿庸置疑,宋伦这个名字,在我国的国防事业史上,留下了用汗水和心血浇铸的印记。

感恩母校栽培 寄语学子多实践

尽管如今的宋伦学长已是科技界的“大腕儿”,但对于母校昔日的栽培他却总是怀着一颗感恩之心,“能在工作中做出一点成绩,与学校的培养教育是分不开的。”望着家里琳琅满目的奖杯、奖状,宋伦学长说这都归功于母校当年的栽培,没有那时打下的好底子,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宋伦学长看起来依旧精神抖擞,当记者请他为在校学子讲一点寄语时,他的脸上透露着一股“老大哥”的喜悦。“实践很重要,特别是对于工科学生,”宋伦学长说,一定要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检验知识的纯度,让知识更加完善,也更加具有实用性。

【记者感悟】

伴随着宋伦学长鬓鬓白发而来的,是他的德高望重和为我国国防事业的种种贡献,但在与记者的交谈中,这位“老大哥”却显得格外平和、谦逊,丝毫没有“大腕儿”的架子,慈祥的笑容与爽朗的笑声频频贯穿于整个访谈。谈起母校,谈起那段在母校的求学时光,宋伦学长一脸的高兴劲儿中隐约可见那无尽的怀念……

上一条:从崇拜偶像到成为偶像 ——访1975级校友谭远胜 下一条:学习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访1980届校友陈思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