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界的媒体人——访1981级校友孙毅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24日 10:24 | 浏览次数:

□记者 邓循 蒲自军 【简介】

孙毅,男,1984年毕业于渝州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前身)体育系。曾在重庆第十八中任教,1989年被重庆经济广播电台借调做播音主持工作,1993年被正式调入经济台担任播音主持工作。在经济台工作期间主持过新闻、体育、综艺、访问等各种类型的节目。并多次在全国、省、市级播音协会节目评比中获奖。1985年曾获全国电台节目评比一等奖,1900年至1996年期间多次获省、市级节目评比一、二、三等奖。1997年起在重庆电视台大型节目中心担任体育节目主持、解说评论员。

毕业二十多年,孙毅还是会经常回母校看看。这一次,我们在他回校的时机采访到了这位体育界的媒体人。他那爽朗的笑声和富有磁性的声音让我们倍感亲切,就像是在听一个邻家大哥哥诉说着那些过去的故事。

只为饭票,亡命拼球

1981年,孙毅进入了渝州大学体育系学习,当时整个学校环境不好,对于体育生来说这种简陋尤为显著。碳渣铺就的运动场,人一旦摔在上面就会擦伤;基本防护道具缺乏,学生训练受伤见怪不怪。“跳撑杆的时候下面没有护垫,直接摔在沙坑里,我有一次出了意外,从十米高处摔下来,把手摔折了。”提起当时的情景,孙毅学长仍然心有余悸。

对体育生来说,当时最大的困难是饭不够吃。“当时普通专业的学生每个月是26斤口粮,体育专业是36斤,但是体育生体力消耗快,有时候一顿饭要吃一斤多,缺口还是很大。”学长回忆到,“当时家庭条件好的就拿钱买粮票,其他的就只有找女同学借调。”

当然打饭的时候师傅对体育系的男生会比较照顾,看到他们去打饭,往往会多打一点。孙毅至今还记得当时班上有个同学和井口码头的一工人打赌,要是一口气吃完三份回锅肉,就由那个工人埋单,结果三份回锅肉片甲不留。那时候为了几毛钱的饭票,寝室与寝室或者班级与班级之间每周必有两场比赛,篮球、足球、田径赛一样不缺。“我们体育水平的提升很大一部分就是得益于每天的比赛。”他捶捶自己的胸说:“工作以后几十年,身体还是这么好,与当年的锤炼是分不开的。”

对于集体的团结,孙毅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班级的足球比赛。当时班上30个男生中只有2个会踢球,和其他班级比赛时候毫无悬念的输了,于是全班男生就集体训练足球,终于把其他班的打败了;但是当和院队打比赛时,又输给了院队的,随后大家又憋着一口气训练,结果又把院队的打败了。就这样一步一步地,班级的足球队最终成为了校队。

三封信件,媒体同仁有事谈

毕业以后,孙毅进入了十八中教授体育,在此期间,他培养了许多田径人才,现任重庆市体工队短跳组教练的郎勇就是他的得意门生。按照他的专业水准,体育事业应该成为他的“终身伴侣”,但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却偏偏发生在了孙毅的身上。本来媒体和体育有着遥远的距离,体育和媒体就有着更为遥远的距离。可是让一个搞体育的人去主持媒体的体育类节目,这段遥远的距离就显得近在咫尺了。孙毅作为一个体育人,在干了9年体育教育的本职工作时,他意外涉足媒体,并成为他一生抛却不掉的光环。这一切,还得从1988年的三封信件说起。

1986年,重庆电台在山城电影院举行了一次普通话大赛,以求通过这种方式找到合适的主持人。此时孙毅恰巧路过此地,出于好奇,他报名参加了比赛。由于比赛只是形式,所以报名之后的孙毅旋即被要求当众朗诵诗歌一首。就这样,在他大学播音员背景的支持下,当场被确定进入决赛。在进入决赛的20名选手中,他获得了一个优秀奖项。由于当时没有电话,孙毅在领得优秀奖之后,留下了一个地址便悄然离去。

没有多想的孙毅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比赛也就不甚在意,这件事本来应该就此成为历史云烟。谁知1988年重庆电视台因为主持人缺位,台里的老前辈在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之后,想起了2年前参加普通话比赛的孙毅。于是按照孙毅当时留下的地址给他写去了第一封信,说是请他前来面试。当时的孙毅以为是个玩笑,也就没有认真对待,一笑而过。

同年,重庆经济电台成立,但是播音员依然不能够满足需要。就这样,孙毅收到了来自媒体的第二封信件,“说是想看看我!”孙毅笑了笑说到。这次他没有马虎,如期赴约,可是因为洽谈不顺,也就耽搁了下来。不甘心的电台不愿意就这么损失这个有着相当天赋的准播音员,于是给孙毅寄去了第三封信件。“他们在信里说有事找我协商,我知道我的要求有可能达成了,于是就去协商了,最后的我也就离不开了媒体”,就这样孙毅进入了经济电台。他客串播音员3年多,尽管每个月的工资只有80多块,而且念错一个字扣50元,可是他却爱上了这一行。“我玩得很过火,经常在电台工作到凌晨3点多。”孙毅这样评价自己在进入媒体后的工作状态。

辛勤耕耘,皇天不负有心人

在1989年进入重庆经济广播电台做播音主持工作之后,播报当时的《早新闻》。“每天5点45就要起床,6点钟进机房,然后9点又回到学校上课,那时候每天晚上就睡在台里,没有床,就用六张凳子搭在一起睡。”孙毅笑言那是最艰苦的一段岁月。

1997年,孙毅在重庆经济台主持的《EBS足球频率》节目深受广大球迷的喜爱,恰逢此时重庆也拥有了自己的第一支甲A足球队,加上重庆电视台要新成立体育部,所以1997年他被正式从重庆经济台调入重庆电视台体育部工作。主持体育节目对专业知识的要求较高,因此,他除了正常的主持工作以外,还一直坚持加强专业知识的收集与学习。多年的工作养成了这样一种习惯,凡有重要比赛和发现新的比赛项目,他都会即时收集信息,以备不时之需。所以工作中的他始终都能做到有备无患,有的放矢。

体育赛事的转播与解说,对主持人来说是一种考验和挑战,除了要掌握大量专业知识和背景资料外,还必须具备较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同时要对赛场内发生的一切有清醒的认识,要随时观察场上的变化并能做出快速准确反应,随时把信息传递给电视机前的观众。经过近400场各项赛事的转播解说,孙毅在业务上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对各种比赛项目的解说都可以收放自如、驾轻就熟。

他所转播的1998年世界业余拳击锦标赛、1998年全国男篮甲级联赛、每年一次的全国摩托车越野锦标赛、全国男排甲级联赛、意甲、英超转播以及跳水选拔赛等,都得到了全国各地同行和广大电视观众的认可。在2001年全国第九届全运会期间,他被广播电视部、中央电视台、广东电视台、九运会组委会邀请参与了九运会的赛事转播解说工作。

另外,孙毅还参加了2002年第一届、2004年第二届全国体育节目主持人、解说员研讨会,结合自己体育节目主持工作和参与赛事转播的经验,孙毅同全国同行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而他的《如何与顾问配合》与《田径赛事转播的五大要素》两篇学术论文也被全国体育电视解说、主持人研究会收录。

2003年对他来说更是收获的一年。经过不懈努力,被选送的专题节目《剥离实德系》,在全国节目评比中被中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委员会授予第六届“全国百优电视节目主持人”称号。同时,被选送的《中国足协香河会议》节目也获得了重庆市播音协会节目评比的三等奖。

回顾往昔经历,孙毅感慨万千:“在事业上取得的点滴进步,都得益于在大学期间所获得的专业知识,在中国体育事业方兴未艾的今天能作为其中一份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去回报社会、回馈母校多年的培养和观众的支持是一种荣幸和幸运。”

【记者感悟】

尽管机遇可遇不可求,但是孙毅就碰上了这样的好事。一连三封书信的邀请使他最终没能逃脱幸运女神的眷顾,这不仅仅是运气,而是他后来的不懈努力。凌晨3点多,独自睡在电台的木板椅子上,这不是童话和传说,而是孙毅实实在在的故事。我想我们每个人缺乏的不是机遇,不是运气,而是那份拼搏的决心和勇气。

上一条:学习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访1980届校友陈思聪 下一条:坚持,让梦想开花 ——访1992届校友夏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