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磨灭不了那颗追梦的心——访1991级校友童立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22日 11:53 | 浏览次数:

□记者 罗丹丹 廖亚

【简介】童立,男,中共党员。现名童凤立,笔名一粟。重庆市北碚区静观镇人。1995年毕业于渝州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前身)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校期间曾任校学生会主席。从母校毕业后供职重庆晚报社五年,任记者、编辑,后投身渝北区建设,先后任区外办副主任、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现任渝北区旅游局副局长。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区域经济学研究生、重庆大学贸易行政学院公共管理硕士,2009年开始攻读蚕丝文化博士学位。酷爱川剧和各种地方戏剧,坚持田野考察、阅读和写作,出版文集《凤立物语》。

“当《凤立物语》书稿送到我手中时,我立刻对作者刮目。在商品经济的浪潮把文学作品的交椅移位、倾斜乃至大大贬值的时代,仍然有人如此钟爱文学创作,而且作者是一位年富力强的政府官员。”原中共重庆市渝北区委副书记刘忠华先生在为童立学长的文集《凤立物语》作序时写道。常言道:岁月不饶人。毕业已悠悠十余载,时光或许苍老了他的容颜,却始终没有改变童立学长那颗追梦的心。

酷爱戏曲,意蕴犹存

在流行元素盛行的现代,我们常常会被新奇事物吸引。童立却对我国传统戏曲情有独钟。“我自幼酷爱川剧,《铡美案》、《乔老爷上轿》、《珍珠衫》等川剧我小学二三年级时看过。因看着川剧的喜悦和兴奋,那天的天气我都还记得,看《铡美案》那天下着雨。”童立笑着说,“川剧让我知道,在久远的古时候,有忠臣有奸佞,有侠士有软骨头,既有‘墙头马上’的才子佳人,也有铁血丹心的性情中人。”作为川剧爱好者,童立心中偶尔的烦闷会在看完一部川剧后消失得无影无踪,并常常会感受到“生在天地之间,十分快活。”

对于川剧的喜爱,并没有随年龄的增长而减退。童立说:“央视11频道给我的生活提供了无限乐趣。咿呀学语的女儿一听《打龙袍》,便冲着屏幕中那额上有月牙的黑脸公大喊‘包拯’!”

“母校六十大庆在即,我甚至突发奇想,要是能在庄严、隆重的校庆演出中再演一次话剧,那该多惬意呀!”童立学长不仅仅热衷于欣赏戏曲,还在大学期间饰演过《雷雨》中的主角。那是1992年冬天,在剧中饰周萍的宗松时任系学生会主席,与童立相交莫逆,在他的极力劝说下,童立接下了饰演周朴园的任务。“起初没有导演,就由饰繁漪的宁燕和我分头指导女演员和男演员——宁燕可是当时校内大中型活动的‘主持专业户’。排练期间,我请来重庆市话剧团郑梅竹老师现场指点。令人感动的是,郑老师喜爱同学们热心执著于话剧事业,自己掏腰包买了几大包糕点、小食品让大家晚上排练后充饥。临近彩排,系里又专门邀请文艺理论专家侯伦常教授担任剧组导演。”童立笑着回忆。

排练时个别同学不大能进入角色,可正式上演那天,演员们总体发挥格外的好。为真实表现雨景,陈怡滨(饰四凤)、黄红兵(饰鲁大海)不顾天寒,一次次往头上、身上浇冷水。”谈起这段往事,童立仿佛又回到当年的演出现场。“有一段‘插曲’虽然有惊无险,事隔多年想来仍觉后怕:休整时,一盏水银灯突然爆炸,玻片四射,大多数嵌进了地毯,一大片玻璃飞向正和我说话的刘红曦老师……众人大惊失色,所幸刘老师安然无恙!仔细查看,玻片竟紧紧贴在了她大衣的里衬。”

《雷雨》的演出很成功,获得了好评。但童立仍感觉自己演得不理想,“当时还年轻,学生生涯一直很顺,心气难免浮躁,始终没能好好领悟周朴园这个角色的底蕴。有些转身、抬手,动作太过敏捷,人物的沧桑感、阴沉感‘味道’没表现出来。”《雷雨》拍竣已近二十载,童立仍遗憾自己没能把戏演够。“如今,文学与新闻学院师生把戏剧节搞得远胜往昔,作为爱校的一名校友,我十分开心。惟愿学弟学妹们演好台上的戏,同时读好台下的有字书和无字书。”

钟情文学,笔耕不辍

除了喜爱戏曲,童立也热爱文学。他从小喜欢语文课,每天坚持读书,从不懈怠。

初中二年级时,童立在全国公开发行刊物《读写知识》上发表《掌握语文学习的主动权》一文,阐述了他对学科教法、学法的独到见解。初中三年练笔至勤,每周最勤奋时可以交五六篇习作。1991年9月17日,童立如愿以偿走进了渝州大学中文系。“当时我想,这下好了,天天上语文课就不用管伤脑筋的数理化了。每天都只和语言课、文学课打交道,是多么幸福的事啊!”在校学习期间,他勤于思考,乐于读书,笔耕不辍。

“我先前用笔,后来敲键盘,搜肠刮肚我也要写作。”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童立从没放弃过写作。毕业后他在重庆晚报社担任了五年记者、编辑,经常通过采访报道为困难群体排忧解难。后投身于渝北区建设,先后任区外办副主任、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和区旅游局副局长。2000年他参与重庆经济研究所《西部开发与重庆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研究,独立承担了《西部开发与重庆旅游发展》子课题。2005年9月至2006年3月,童立学长到香港瑞安集团接受培训,其间在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研修三个月,学习结束时撰写的《瑞安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启示》,较好地促进了所在系统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上档升级。2007年3月至2009年6月,他努力克服工学矛盾,在重庆大学贸易行政学院攻读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PA),结合实际撰写了毕业论文《渝北制度创新路径思考》,引起区委决策层的关注。

“年届不惑,心底非常恐慌,再不自逼,此生必将乏善可陈。”童立学长坦言。2011年,他将近年来创作的诗赋散文集成《凤立物语》正式出版。

感念师恩,情牵工商

十余载岁月,如白驹过隙。耀眼的光环并没有阻止童立学长那颗追梦的心,从填报高考志愿开始,他就树立了长期坚持为人民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的理想。

童立学长一直有一个梦想,梦想有一天能够站到讲台上,将老师的恩泽传承下去。他一直为自己的这个梦想努力,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令人兴奋的是我校MBA管理中心的冯院长帮他圆了这个梦,他被中心特聘为兼职教授。

学长一直对母校饱含深情。谈起当年的老师,他感激地说道:“离开母校十六年,非常思念学校的老师们尤其是中文系的各位先生。我经常看望老师们,也有一些老师阔别了整整十六年。祝愿老师们身体康健,学术生命长青!我终生感激母校的老师们!我会永远记得,没有老师们的帮助,就没有我现在的一切!”

过往不谏,来者可追。“现在的条件比以前好多了,当时我们的球场是炭渣铺成的,踢球时不小心跌倒了就会受伤。”他寄语学弟学妹:“现在的学校各种设施都非常好,希望学弟学妹们要珍惜校园时光,用心学习。要多阅读,阅读既有利于人心智的成长,又能够补养精神,对现实社会浮躁、迷茫的心态恰是一剂良药。”

面对当代大学生考研考博热的现象,童立学长建议,“读书尊贵,不仅可以增长自己的知识,还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但谨记不要把读硕读博当作目的,要认清现实,认清自我。”

记者感悟:亲切、和蔼、爽朗,是童立学长留给我们的印象。人生最难得的是坚持,童立学长做到了。从小喜爱戏曲,至今意蕴犹存;从小热爱文学,依然笔耕不辍。他一路追梦,不忘恩师的教诲,可亲!他坚持不懈,执着进取的精神,可敬!

上一条:做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访1984届校友鲁氢 下一条:四十载杯深盘浅,八百里余留有痕 ——访1975届校友刘有恒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