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热忱,执笔书山河——访1994届校友刘长发
发布时间:2022年03月29日 09:13 | 浏览次数:


校友简介

刘长发,1994年毕业于原渝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资深媒体人,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重庆晨报总编辑、上游新闻首任总编辑。

其作品10余件获得国家级奖励、20件获得重庆新闻奖一等奖、20余件获二等奖,另有编辑、策划的多篇作品获市级和国家级相关奖励;其个人曾多次被中国报协、清华大学传媒学院等评选为国内媒体年度品牌建设贡献人物、媒体融合转型领军人物等;两次分获中国新闻奖一二等奖;还曾荣获中宣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重庆市首届十佳新闻工作者等荣誉。

前言

农村、城市,辗转往复,历经多年初心不改。“不忘来时的路,走好脚下的路,无畏前方的路”,一路走来,虽物事更替,岁月变迁,但刘长发学长记录重庆发展变迁的使命责任,却依然笔酣墨饱、鲜亮如初,孜孜不倦地奋力书写着他如梦的年华。

笔墨书香中的“少年志”

幼时与父亲、兄妹一起做农活的日子,刘长发学长至今还历历在目。他说,每年收割稻谷的时节,为使给家里牲畜储备的草料不致霉烂,打谷后他们一家人都会挑着大捆大捆刚脱粒的沉重稻草上山晾晒,即使双肩磨出了血、双脚打起了泡,也不停歇。“繁重的劳动会磨炼一个人的意志。当时,我像大多数同龄一样,也想通过好好念书‘跳出农门’,希望有朝一日,能到更大世界闯荡。”

但在当时,坚持学业并非易事。由于打工潮初泛,也因经商意识在觉醒,初中、高中时,他的同窗好友中,不少人中途辍学。他曾为此向报社投稿了一幅漫画——一位孩子被架在了父母手中的弹枪上,即将被“发送”到月球去“经商”。一旁,是散落一地的书包、书本和文具。“那是我的名字第一次变成印刷体。我想通过这幅漫画来警示社会,让适龄学生辍学经商,其实是竹篮打水的一场虚幻泡影。”谈及此,刘长发学长对自己在当时就能敏锐洞察社会,并敢于及时发声的勇气笑出了声。

刘长发学长在父母的熏陶下,自小学起就对文学表现出浓厚兴趣。怀揣对文学的热爱,也满怀对知识的向往,高中毕业后,他如愿从乡村考入城市,成为当时村里的第一名本科大学生。

可能是习惯了农村艰苦生活的原因,进入大学校园后,刘长发学长从未对当时学校简陋的环境感到失望。相反,他觉得自己在此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不仅收获了学识,更收获了友情、师生情。课堂上,老师们渊博的学识令他神往;课堂下,老师们如兄长般的呵护使他感动;社会活动中,同学们之间真诚质朴的相处,都成为了他难忘的记忆。

大一上学期,在班主任老师的鼓励下,刘长发学长作为主创人物之一,与班级同学一起,筹办了当时学校的首份班级杂志刊物——《嘉陵潮》,自写、自编、自画,同学们竞相投稿,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直到现在,那本杂志还压在我家箱底。现在看来,杂志虽略显稚嫩,但毕竟激发起了大家的文学梦、写作梦”。除此之外,他还担任了校报通讯员、系宣传委员、校广播站编辑等,并兼任了几家报社的特约通讯员,他把业余时间都用在大量的写作上。四年下来,他积攒了两本厚厚的剪贴作品,毕业时他的这些“写作业绩”得到报社领导的赏识,并被招入麾下,他终于如愿以偿,成了一名“舞文弄墨”的新闻工作者。

浩荡城市中的“守望者”

1994年,刘长发学长入职重庆日报社,开初主要负责采写区县新闻。

在那三年多的时间,刘长发学长乘坐长途车,翻山越岭,爬山涉水,跑遍了老重庆九区十二县。永川三教的铸铁、潼南梓潼的黄桃、双桥周边的煤矿、荣昌昌元的夏布、南岸涂山的皮鞋、璧山璧城的蔬菜……他依靠一双脚,几枝秃笔,用心用情记录“老重庆”农业技术的创新、市场意识的萌芽、打工浪潮的兴起、城市意识的觉醒……

1997年,重庆直辖,刘长发学长调整到重庆日报政治生活部工作,开始负责重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报道。他从普通记者做起,历任时政部记者、副主任、主任,时政社会中心主任,重庆日报编委等职务。

“现在回想,直辖之初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时候,大家都铆足一股子劲儿,在热火朝天加油干!”刘长发学长说,受设立直辖市的影响,大家的热情好像都被点燃了。拆除大礼堂围墙、商讨重庆卫视上星、推进渝澳大桥建设、见证开县井喷救援、谋划八小时重庆、修建朝天门广场……直辖之初,重庆城市发展史上的这些难忘大事,都被他一一记录。

从事时政及经济新闻报道的16年时间里,刘长发学长曾多次组织参与市内外重大时政报道的指挥策划,先后带领团队参与完成了全国全市两会、全委会党代会、纪念小平诞辰百年、抗日战争80周年等重大主题宣传,开辟了《决策参考》《民主法制》等特色周刊,推出了《经济观察》周刊,策划实施了重庆日报历史上首次奔赴五大洲采访的“走向世界的重庆企业”大型系列报道,并联合市发改委、市工商局等,率先发起创办了“重庆微企发展论坛”、“重庆创新创业大赛”等。他还是第一个赴渝新欧(中欧班列)沿线调研报道的记者,推出《策马渝新欧》系列报道受到时任中央领导的批示肯定。

20155月,经组织安排,刘长发学长任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重庆晨报任总编辑。在迅速完成职工双向选择、中干竞争上岗等改革任务后,当年10月,他便带领团队启动了重庆晨报的全新改版;报业集团决定创办西部第一个综合性新闻客户端——上游新闻后,他便带领团队设计栏目频道、调配人力资源、搭建技术团队,当年11月,上游新闻正式上线。几年来,在市里和集团支持下,经过团队共同努力,重庆晨报官微粉丝数由8万多增长到60万,上游新闻成为重庆市门户级新闻客户端,用户数超过4300万,跻身全国报业重点客户端前四强。

黄金岁月中的“躬耕者”

“现在想想,我的大学生活虽然充实难忘,但也有遗憾。主要是过多忙学业、忙写作,却没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博览群书,丰富和扩展自己。”刘长发学长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大学时光是充实自我、提升自我的黄金时期,一定要多读书多积累。除了专业书籍外,其它各类书籍也要涉猎,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刘长发学长说,一个人一定要养成阅读的爱好。在他小时候,阅读就是他的最爱。“这得益于父亲从小为我购买了各种文学杂志,开阔了我的见识,激发培养了我的阅读习惯和兴趣。”

那时候,印刷品在农村并不多见。报纸、杂志、书籍,只要拿到手他都会从头到尾看完。渐渐地,他喜欢上了文学创作和艺术绘画,并在后来的人生发展中,自然而然地走上新闻道路。“所以,在正确的时间,一定要把精力放在正确的事情上。只有专注能力发展,未来的成绩才会水到渠成、自然到来。”刘长发学长分享道。

工作以来,刘长发学长除了积极参与新闻实践外,依然十分注重日常的学习,此外,他也格外重视新闻实践经验的梳理提炼。这些年来,他先后在《传媒》、《中国记者》、《新闻战线》等核心期刊刊发《优化用户体验 赋能智能采编》、《做强自有平台建设,重建传播力优势》、《打造现象级产品的探索实践》等理论文章。“做任何事情,要善于总结过程中的心得、经验、教训,促进在实践中成长。这是既要脚踏实地,也要抬头看天的工作方法。”

“文字的魅力,是其他表现形式难以企及的,不可小视。”谈及视频兴盛时代,如何平衡视频与文字的关系,刘长发学长对忽视文字的现象表示担忧。“没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文学素养,即使视频表现再生动,也难有文字表现的张力。没有深刻的思想‘打底’,视频‘出圈’也难。”视频时代,不可放弃对文字修炼。

对于母校未来的发展,刘长发学长谈到,希望母校能够传承发扬原渝大文新学院新闻学的历史传统,深挖历史积淀,在充分利用各方资源提升知名度的同时,紧贴时代需求,坚持开放办学,着眼实际、着眼实战,培养更多优秀的、全能型传媒人才,为国家新闻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记者感悟

什么可以在短时间内让人印象深刻?实力。怀着忐忑的心情,我在学校老师的陪同下,到了重庆日报集团采访刘长发学长,站在大楼前的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很渺小,觉得自己距离一名真正的新闻人,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采访中,我渐渐地不那么紧张,学长身上透露出的新闻人的敏锐和专业,令我吃惊,学长自己连贯地将内容说出来,某些时刻,我突然不知道自己还应该问什么......但除了敬佩,学长谈吐间所显露出来的情绪,也令人感动,他说自己算不上成功,只是按部就班地做好了分内的事情,做到了对自己的作品负责。采访完走出大楼时,我相信,未来的某一天我也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人。

上一条:我的大学•校友拾忆录 下一条:胸中充满激情 目标方能实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