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岁月 为一生奠基——访1981年校友刘庆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28日 14:50 | 浏览次数:

Introduction【简介】

刘庆,男,汉族,博士,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所长助理、生态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中国科学院山地生态恢复与生物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育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84年毕业于渝州大学(现重庆工商大学),主要从事恢复生态学、森林生态与全球变化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科技攻关课题等20余项,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SCI论文30篇,出版专著5部,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30余人。多次应邀赴英国、瑞典、日本、新西兰、巴西、尼泊尔等访问考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2001年获四川省青年科技奖;2011年获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


刚走进中科院成都生态研究所大门,我们就看到了仰慕已久的刘庆学长。他握着我们的手激动万分的说:“时间过的真快啊,我是1981年进入渝州大学生物专业学习的,当时的学校还是在沙坪坝区井口原二机校内。转眼从渝州大学毕业已经快30年了,亲眼看到母校一步步发展壮大,很自豪,也十分想回母校看看。”随即,刘庆学长拿出了一张张泛黄的照片,满含深情地向我们讲述当年的大学生活。

梦回“象牙塔”,曾苦中寻乐

看着一张张历经沧桑的照片,刘庆学长感慨万分。他说:“虽然当时的渝州大学办学条件十分艰苦,但是学校的苏式建筑教学楼,仍然显示了高校的古朴、庄重的环境氛围,是我们当时青年学子所追求的校园印象,还真想有时间重回当时的校园看看,看看我们的教室、图书馆和食堂等,追忆往昔。”

老照片很快勾起了刘庆学长在渝州大学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的记忆,刘庆学长谈到:很多往事仍然历历在目,就像是昨天刚发生过一样。现在的同学们可能已经想象不到当年我们周末回家挤车的场景了。今天公工交通已经十分发达了,出行很方便了,且同学们大多都有私家车接送了。当时,渝大的很多同学都是来自重庆市内,一到周末都会回家改善伙食。那时学校离市区较远、公交车也少,27路车从沙坪坝到半边街,半小时才一班车,这基本上就是回家的必选方式了。但是为了回家的感觉,同学们只好拼命挤上公共汽车。车一来,还未等车停稳和下完客,大家就拼命的挤车,在那个文化生活还不十分丰富的年代,倒也是一件乐事。

谈到大学风气,刘庆学长表示:“当年,我们在学校时,正是国家恢复高考后不久,“科学的春天”,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校园的莘莘学子都梦想成为科学家,一时学风甚浓,流行“拉距离”(同学之间比考分拉开距离、比学习成绩)。每至晚上图书馆占座位者众,周末教室看书人很多。不知道现在校园的学习风气与当初如何?”当听到一同拜访的学院领导告知,当前工商大学学习氛围同样浓厚的时候,刘庆学长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谈到当年的老师,刘庆学长高兴地谈到:“我们八一级生物系的同学非常有幸,教授我们专业课是一批文革后平反的老教授,他们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崇高的学术修养和值得尊敬的师德风范。如著名植物学家刁正俗教授、生理学家张慈爱教授、解剖学家张志和教授和动物学家张德操教授等等。他们不仅教授了我们专业知识,更是树立了我们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对我来讲,记得有一次刁正俗教授给我们上植物课时,将他新近发表的论文抽印本给我们班上植物学考试成绩90分以上的同学每人一份,对大家是一种鼓励。虽然现在我已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几十篇论文,但是,当时我们学生对于发表论文,看得是一件神圣的事,可望而不可及,刁老师的奖给我们他的论文深深的触动了我对植物学的热爱,以至毕业后我选择植物学专业作为我考研究生的研究方向,至今我一直从事的是植物生态学的研究工作,对我一生影响很大。”

“那时的生活虽然很苦,但纯粹并且充满激情。”我从刘庆学长的眼眸中看到了他对当年大学生活的热爱与满足。他说,大学四年是他最美好的回忆,他从苦中找到了乐趣。

成长路上,“一路花开”

从渝大毕业后,刘庆学长选择继续深造,他说在他的人生格言里一直有这样一句话:“活到老,学到老”。所以他选择到中国科学院和东北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年到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植物室工作。多年的学习和锻炼,培养出了刘庆学长抢抓机遇、勇于担当的能力和品质。1999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国科学研究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根据国家加强对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求,刘庆学长及时提出并组织相关科研人员撰写了相关建议书,与单位领导一起到北京给国家科技部、以及中国科学院主管领导陈宜瑜副院长(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汇报,建议启动“岷江上游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试验示范研究”,得到了中科院领导的肯定,通过专家组可行性论证后入选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的重大项目资助,该项目是中国科学院在西南地区生态试验示范研究的唯一项目,也是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历史上主持的第1个重大项目和第1个超过1000万元经费资助的科研项目。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刘庆学长的科研能力和主持重大项目的协调能力显著提升,随后成为“西部行动计划”(二期)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并成功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西南亚高山人工针叶林的更新过程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也带动了科研团队和学科的发展。目前刘庆学长所在的研究部门,已经由当初的一个青年科学家小组发展成为中国科学院和四川省的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自身也得到了锻炼和成长,2001年刘庆学长成为单位的首批博士生导师,自2002年起担任生态研究中心主任至今,获得了多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获得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谈到这些骄人的成绩,刘庆学长不无感慨地说道:“我感到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与母校的培养分不开的,尤其要感谢渝州大学的培养,这是青年成长的关键时期。”

寄语工商,望明日骄子一展雄风

正值母校60华诞,刘庆学长对母校寄予深切的希望。他说:“我认为大学精神体现在三个方面:独立思考,创新意识与社会责任。大学是以人培养为己任的,培养的学生不仅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树立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具有这样三种大学精神。爱因斯坦认为,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社会服务看作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作为一个老毕业生,借此机会与大家共勉,希望在读的同学们,通过在重庆工商大学的学习,在这三个方面有所收获,将来毕业后将会终身受益的。”刘庆学长说,他最赞赏的是清华大学新任校长陈吉宁在就职演讲时讲的一句话:“大学的根本不在于“大”,而在于“学”,在于学生以人为本,学者为先,学术为基,学风为要。”

看着自己母校一步步走到现在,校内的硬件设施已经相当完善了,校园的环境也相当优美了。所以,在校的大学生必须把握好青春年华,珍惜在大学四年的锻炼机会,不仅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更要多加锻炼,提高能力。 “我期望母校越来越办出特色,相信明天更好!”刘庆学长充满信心的说。

【记者感悟】

刘庆学长,这个亲眼见证渝州大学到工商大学迈进的校友,每每提到他的大学生活,他总是眼带微笑,不论时间过去多久,提及渝州大学,他总会侃侃而谈,虔诚的表情就如衣锦还乡的孩子诉说对母亲的爱戴。学长的成功,又一次激励我们勇往直前,珍惜大学里的每一寸光阴,学有所成。相信刘庆学长对母校的深切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成为现实。重庆工商大学也一定会不负众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上一条:渝大的江湖生活——访1984届校友黄杰 下一条:抢先起跑,主动迎击——访谈1980级校友段成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