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停止过学习的书法家——访1981届校友萧润泽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27日 16:37 | 浏览次数:

【简介】□记者 刘娴


萧润泽,男,原名萧洪,1981年毕业于重庆财贸学校(工商大学前身)财务会计专业。从小酷爱书画艺术,潜心研究书法和纂刻,曾多次参展国内和国际大型书画展,获得业内广泛好评。其作品收录于《中国第二届纂刻展览作品集》、《中国青年纂刻家作品集》、《中国纂刻一千家》等名典。现任重庆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市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在得知母校即将对他进行采访的消息后,萧润泽学长特地抄写了三份《心经》赠与记者。他的字一笔一划都极富感情,柔中带刚,挥洒自如,正如他的人一样,一举一动都透露着坚毅、稳重。作为重庆市知名的书法家、纂刻家,他决定为母校的60周年校庆设计并纂刻两枚印章,将他对母校深厚的情感灌注于小小的印章里,永久珍存。

忆恩师:张迈老师影响了我一生

萧学长1978初中毕业后就进了财贸校学习会计,那时文革刚刚结束不久,又是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学校的学习风气落后,条件艰苦。由于学校没有宿舍,所有人晚上都睡教室里用课桌拼凑起来的“床”上。而且一个班只能领一瓶热水,根本不够用,大多数时候同学们都用的冷水洗漱。“晚上睡觉的时候经常听见‘扑通’一声,那肯定是又有人掉下床了。”萧学长在谈论那段艰苦的求学岁月时,语气里充满了对那段生活的追忆与怀念。

“虽然那时条件十分恶劣,但是那三年的学习生活,却让我收获了很多,其中最大的收获,便是做了张迈老师的学生。”刚一谈及恩师的话题,萧学长就迫不及待地说出了老师的名字。张老师是萧学长在校三年的班主任,据他描述,张老师是全班同学的偶像,以身作则,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张老师对我们的教导对我来说至今仍历历在目,他关心身边每一个人,并且无私地对大家提供帮助,他的言传身教的行为真的影响了我的一生。”

对于萧学长来说,张老师不仅是他的班主任老师,还是他一生的挚友。因为张老师不只是在校时为他提供帮助,在他毕业后也一直与他联系,伸出援手。最典型的一件事是张老师为萧学长女儿的高考费心费力,积极奔走。萧学长的女儿本来是学画画的,但是她在高考前三个月一时兴起想要当空姐,而报考空乘专业需要通过艺考,需要有特长。由于当时离艺考只有几天时间了,学习乐器根本不可能,所以萧学长决定让女儿学习舞蹈。当了解这个情况后,张老师马上联系了最好的舞蹈老师,结合他女儿的实际情况特地编排了一套舞蹈,从形体到姿势再到动作,仅仅用了三天时间,萧学长的女儿就去参加考试。“结果出乎所有人意料,毫无舞蹈功底的女儿凭借速成的那只舞得了80多分,这一切都是张老师的功劳”说到这,萧学长声音里带着些许哽咽,“那几天张老师一直陪在我女儿身边监督她练舞,比我还要辛苦,这让我们全家都十分感动。”

随着萧学长的回忆,我们对张老师的敬意也油然而生,不过遗憾的是,张老师在采访前的半个月去世了。这件事对萧学长的打击很大,不过他不得不从悲痛中走出来,他说:“张老师走虽然了,但是他教导出来的一批批学生会尽最大的努力完成他生前未了的心愿。会把他的精神秉承下去,培养出更多为亲人、为学校、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才!”

谈书法:一直在学习,一直在改变

萧学长幼承庭训,自小酷爱书画艺术,稍长就进入重庆书协书法培训班学习书法,但那时也没想过把书法作为一门职业。于是他初中毕业进入财贸校学习财务会计专业,由于年纪还小,毕业后他又去电大学了三年财务会计。而在财贸校奠定好了专业知识方面的基础,使他在电大学习的三年有大量时间潜心研究书法和纂刻。那段时间,萧学长临习名家书帖,遍观书画展览。后来,他先后得到重庆著名书法家毛峰和徐无闻的指导,并转益多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书法界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985年,《重庆晚报》创刊时萧学长为其题词,那是他公开发表的第一篇作品,而那一年,他才22岁。

说起学习的书法历程,萧学长戏称他自己常常朝三暮四,“小时候最先学的是绘画,但是后来发现画了一幅画要题词,于是就去学书法,但是后来又发现题词之后要盖章,于是又去研究纂刻。”萧学长不断地给自己补充新的知识,一直在学习,也一直在随着知识的扩充而改变。萧学长学习的毅力十分令人钦佩,在拜师徐无闻的时候,由于徐老师是西南大学的教师,为了得到徐老师指点一二,萧学长每个周六下午都会坐两个小时公交车到西南大学等老师下课,然后拿出一周的作品出来,给老师过目,老师每指出一个错误,他都记在心里并加以改正。这种求学的精神,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耐力的,不过萧学长却乐在其中,他感叹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有时候你花一年时间还弄不懂的问题,听老师的一句话就会幡然醒悟,经过徐老师的指导,我的书法和纂刻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虽然书画的各个领域都有涉及,但萧学长以纂刻造诣最高。多年来,他潜心于古玺印和秦汉印的研习,其刀法多显精细、纤柔、平和、工稳,布局严谨几乎挑不出瑕疵。萧学长告诉我们,纂刻是“方寸之间,气象万千”,虽然印章一般都很小,但那不仅是一种视觉艺术,还包含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一个纂刻作品,往往是“纂七分,刻三分”,那纂的七分在于构思纂刻内容的艺术内涵,刻的三分在于对线条和结构的把握。萧学长的纂刻走的是精工典雅的风格,这与他严谨的态度和稳重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萧学长经常携作参加各种大型展览,并且在2002年出版《萧润泽纂刻》专辑,在业内获得广泛好评的同时,萧学长时刻不忘告诫自己:“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地充实知识,汲取养分,才能获得长久的成功,不被时间打败。

赠学子:学习需要有三重境界

“虽然毕业了那么多年,但我对母校的情谊永远都在。”萧学长说,在财贸校学习的三年,是他一生中很重要的经历,那段时间不管是在知识上、思想上还是在人格上,都给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看着母校的飞速发展,他深感欣慰,并希望母校能加强与国际接轨,多多与他国学校的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实行开放式教学。

萧学长告诉我们,张迈老师曾经对他说过:“有阳光的地方就会由阴影,但是面对阳光的时候,我们要用放大镜来看,而面对阴影的时候,我们就要尽量把它忽略,因为,阳光总比阴影多。”人的一生,遇到的挫折、困难数不胜数,这就是阻碍我们前进的阴影,但是把这些阴影当做拦路石还是踏脚板,这便是失败者和成功者的区别。

谈及对工商学子的勉励时,萧学长用王国维《人间词话》里描述的“人生三境界”来寄语学子:第一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在大学里,想要做学问成大事的人,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有明确的目标与方向。第二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对学问、对理想要执着追求,忘我奋斗,为了达到成功的彼岸,一切都要在所不惜。第三重境界是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之中,人在经过多次周折、多年磨练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这才达到了最后的成功。

记者感悟】在和萧学长的访谈之中,我们深切体会到一个艺术家的文化底蕴。从他孜孜不倦地学习到十年磨一剑的毅力,以及时常脱口而出的哲理诗句,我们都感受到他浓厚的艺术涵养。这样一个优秀的人,对恩师重情、对艺术严谨、对学子关切,用以身作则的行动为工商学子树立了榜样。而正是有了这样一个个杰出的校友,一届届学子们才能踏着他们前进的脚步,走向他们引领的正确航向。

上一条:一路行,一念情——访1981届校友况由志 下一条:两年四字走一生——访我校1977届校友王世平

关闭